吴安意:巾帼不让须眉
今年56岁的吴安意,从1994年起就担任汀泗桥镇原西湖村支书,现任汀泗桥镇古塘村支书、主任,并连续两届当选为市、区、镇三级人大代表。十几年来,吴安意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能以一名党员、一名人大代表的标准衡量自己,认真履行职责,处处以身作则,工作雷厉风行,不折不扣完成各项任务。她带领群众依托当地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,艰苦创业,全村社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。2009年村民人平纯收入4956元,90%的农户住进了小洋楼,24个组修通了水泥路。该村各项工作名列前茅,多次被评为区、镇先进单位、先进基层党组织,她本人也多次受各级表彰。
过去,西湖围垸十年逢九涝,逢涝必成灾。吴安意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刚开始维修西湖垸堤时没有资金,吴安意就发动全村男女老幼投工投劳。她始终奋战在一线,搬运物资,还让自家翻斗车每天义务到工地拖沙运石。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,一条能经受百年洪水冲击的西湖垸堤重新屹立在人们面前。经上级检查验收,工程量最大的西湖围堤古塘段修筑质量最好而且工期最短。2008年,为争取国家政策性的资金扶持,吴安意以锲而不舍的“钉子”精神,硬着头皮一直找到省发改委,软磨硬缠,硬是将古塘村西湖围堤整险加固、拓宽加高项目资金20万元争了回来,并全部到位,工程建设于2009年元月上旬圆满完工。
堤修好后,吴安意立足村情,确立了“稳定粮油,扩大养鱼,发展特色种养和多种经营,全面振兴村级经济”的思路。她带领村委一班人对围垸内易涝的400亩低洼田进行综合开发,清沟挖渠,全部改建成精养鱼池。每年年初,村里举办一次养鱼、水产知识培训班,请区水产局专家来讲技术,改进过去落后的养殖模式和方法。科学的养殖技术,促进了鱼产量的提高,全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养鱼专业户。古塘村五组党员双带户邵勇承包了60亩水面,年产鱼达5万斤,产值20万元;全村每年产鱼55万斤,产值300万元。养鱼业的发展,带动了全村立体养殖业的兴旺。全村共养母猪66只,平均每4户养一头母猪、每户养3头肉猪,其中养猪10头以上35户;平均每户每年养鸡60只以上。
由于耕地面积少,在保证口粮田的前提下,吴安意带领群众利用存量耕地发展特色农业,种植湘莲100亩。为了拓宽发展空间,她又带领群众向荒山进军,近年累计退耕还林126亩,造林1000亩,兴办经济林板栗156亩、柑桔15亩。村支部鼓励扶持群众到107国道旁兴办餐饮服务业和外出打工。五组村民杨再德头脑活络,懂经营,会驾驶技术,想购买载重车外出跑运输,苦于资金不够,找村支书吴安意想法子。吴安意二话没说,拿出儿子开车跑运输的3万元血汗钱借给他,还帮助他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。到目前为止,古塘村已有264人在外打工,有23辆载重车常年在外包工程跑运输,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多年来,行路难、看电视难一直困扰着群众,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2006年,在古塘村七、八组打响了有线电视信号接入第一仗。吴安意在全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的情况下,替村民代垫付有线电视安装费10000余元。农民看电视从6、7个台增加到35个台,并且清晰度大大提高。为了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,吴安意首先利用村村通公路的好政策,向镇领导、向区交通部门争取指标。没有配套资金,她就到处“化缘”,从镇里跑到区里,再到市里,甚至到省里,争取解决资金。几年下来,吴安意争取到的资金有100万元以上。目前,全村24个村民小组全部修通了水泥路,里程达22公里。村委会每年出资10000元聘请专人对村组公路进行养护。她还利用市工业园产业转移的机会,引进两家企业在本村落户,每年可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岗位50个,劳务收入50万元。
古塘村民日子好过了,吴安意不忘关注本村弱势群体的生活。每年挤出资金救助贫困老党员、特困户,实施帮扶带。六组孤儿李燕、李武兄妹无依无靠,土坯房四处漏雨。吴安意四处张罗,为其解决一万口砖,帮助孤儿盖起了一幢“连三”的新瓦房,并承诺村委会除承担兄妹俩的学费外,每月还资助100元生活费,让孤儿感受到了党的温暖。
日期:2012年03月3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