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医改进一步深入,老百姓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问题得到了逐步缓解,许多慢性病、多发病患者就医次数增多,加大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,同时也对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。各医疗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,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,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,通过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,在人员相对紧张的情况下,到上级医院进修、参加各种培训班等,有效缓解了人才不足的现象。
但因城乡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,各地方福利待遇不同,还有子女就读、就业、医务人员个人业务素质的培养等原因,使有一定专长的医务人员想方设法往城里调,往好医院、往上级医院调,造成了许多医疗卫生单位人员欠缺,特别是业务能力强的医务人员流失较多,这种现象在乡镇卫生院表现尤为突出。
在实行基本药物及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后,乡镇和村级工作量加大,个别的村医断层,三级医疗预防网络基础动摇。
建议:
1.实行乡镇卫生院托管机制,二级医院可托管一级医院,形成医疗联合体,医务人员可以上下、左右交流。利用医疗联合体机制,所有工作人员打破流通瓶颈,在一定的周转期内形成上下、左右联动交流。
2.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,真正让患者体会、适应这种最便利、最合适的诊疗方式。
3.对主动积极下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实行激励措施,比如在晋升晋级、论文发表、提干等方面优先。
4.实行基本药物以来,乡镇卫生院业务水平能力在下降,各项收入都在缩水,要通过财政加大投入,特别是针对福利待遇、绩效分配上拿出灵活、实用的机制。
5.明确村医身份,将村级人财物由私变公。目前我区80%以上的卫生室是由村提供房屋,卫生院提供技术指导,村医的个人身份没有改变,在管理上容易形成漏洞。
日期:2017年03月13日